用户登录 | ||||
|
||||
|
本届留交会期间,南京重磅发布人才安居新政,宣布以购租补等多种方式为6类人才提供住房或房补。预计今后4年,全市将有16万人才因此受益。新政一出,迅即引起各方关注。
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当下,外来人才在一二线城市落脚相当不易。“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式的居住焦虑,往往影响人才的落户选择。“筑巢”才能“引凤”。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讲“筑巢”,更多是指有关园区为人才多提供办公用房、生产厂房等方面的优惠和配套,在这方面,南京可以说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但对于人才的住房需求,我市关注得相对还较少,有关政策也较为分散、零碎,人才对住房的需求与实际供给,还存在较大缺口。近年来,随着南京房价走高,房价对人才的“挤出效应”进一步显现。如何吸引并留住大批英才特别是年轻人才,成为政府、园区不得不直面的迫切问题。
此次我市出台的人才安居新政,历经前期深入调研、广泛讨论,在充分酝酿后正式推出。新政的“新”,体现在它在全市层面、面向各类人才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住房解决方案,努力让有志于在南京发展的人才能够“创者有其居”。对照此前多个城市推出的类似政策,南京人才安居新政含金量高、操作性强,有助于为大批人才解除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南京能安居乐业。对于一切有志于在南京扎根、深耕的人才,这是一个十分暖心的好消息。
安居新政从出台到真正惠及数以万计的人才,中间还要有一个过程,还需要经历对政策的深化、细化。比如,未来4年预计将有6万人才享受到实物配置安居,这些房子由谁建设或是购置,必须细化到具体负责部门和资金来源,才能*终解决“房子在哪”的问题。从兄弟城市的经验看,有的城市为此成立了市级安居集团,专门负责建设人才住房建设;也有的地方规定了市区两级政府和有关园区、企业共同负责人才住房的来源,多措并举。不管是哪种办法,*终都要让纸面上的数字,变成实实在在的房子,变成一把把钥匙。借鉴外地的经验,对于人才安居新政,也应定期开展“回头看”,看政策是否真正实施到位、人才是否真正得益。
人才是*资源,科技是*生产力。为人才服务、向人才投资,就是为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加油。近年来,国内有的大城市出现了人才迫于高房价而难以落脚、扎根的困局,长远来看,这必然会损及城市的发展活力、前进动力。南京在这方面及早做出反应、尽快把安居政策变成惠民实利,吸引和留住人才,聚天下英才筑发展高地,避免出现高房价对人才的排斥和阻隔,进而损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力”。
梦想再好,也要有地方安放。当下中国已经走过了福利分房的历史阶段,依靠市场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需求、依靠政府保障一部分人群的住房需求,成为住房政策的基本导向。就此来看,人才安居新政可以被看作一种特殊的、带有扶持和奖励性质的保障政策,它保障的是一批有梦想、有能力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的特定人群。为人才提供包括住房在内的各方面服务和保障,就是力图让他们安居乐业、更好地干事创业。人才“有枝可依”,城市才会更有活力。这方面的事情,我们理应尽力办好、办细、办实。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