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
|
||||
|
35岁的张明闪看上去是个敦实的人,不善言辞,但给人的感觉和他身后的那座大桥一样踏实。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一不留神就会建设出个“*”的工程,张明闪和千千万万80后90后的技术员一样,是这一个个“*”幕后小小的螺丝钉,用技能和智慧托起一个个建设项目。
记得3年前,我曾走进一栋厂房,看到了一群同样80后90后的技术团队,见面后的*反应恰是那句网络上的流行语: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每每“神舟”“天宫”发射时,他们就会指着电视屏幕,对身边的孩子、家人自豪地说上一句“那上面有我们制造的东西哦”。
一年到头,他们大都没有双休日,放弃了许多休闲娱乐的时间,泡在厂房和实验室里。加班到晚上11点后走出厂区,吃两串烧烤、喝瓶饮料,算是一天的放松。
青年技术工作者们如此执著,创造出的是小到缝隙不超过一根头发丝三十分之一的航天精密轴承,大到先进的高铁、船舶、石油钻井平台等高端装备。工厂、建设工地不再是传统的“傻大黑粗”,越来越多的实验室、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先进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壮大着国家的工业“硬实力”。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传统意义上劳动密集、低成本的“MadeinChina”开始向着高、精、尖的“中国装备”迈进,航空装备、卫星制造与应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刻上越来越多中国的印迹。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将取代传统的“中国制造”,迈上国际舞台。
如果过去有人笑称中国科技的代表是“山寨”,那么未来中国,创新一定是主流,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事物驱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给了青年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实践机会。
世界第二高的清水河大桥是张明闪参与建设的第4座桥,到2015年年末,这座桥用建设的句号留下了经济发展的冒号。张明闪说,自己的使命是走进下一个项目工地,攻克下一个建设难题,完成好下一个项目。
大国需要工匠,张明闪和万千青年技术工作者带着独具专注气质的“匠人精神”,正挑起“中国智造”的重担。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