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时间就如一碗白开水,仿佛只是慢慢在蒸发。当你看到碗里的水少了一半的时候,你才明白大多数人走的路都一样。据说,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据记者调查,距离6月毕业季只剩下两个多月时间,不少应届生没有拿到录用证,工作尚无着落。
而就在今年一月,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相继发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有媒体根据该系列报告整理汇总出了这75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排行。榜单显示,共有74所高校就业率在90%以上,只有兰州大学(88.62%)不到90%,就业率在95%以上的有50所,占了三分之二。
显然,如果按照高校发布的就业率来讲,大学生就业形势应该是一片大好的。可如果将以上两则新闻摆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就业数据与就业现状形成了“相对论”,二者在逻辑上是对抗的,并不和谐。这让我想起两年前自己的毕业季。彼时,有同学为能顺利拿到毕业证,想着法去办工作证明。家里没关系的,甚至干脆拿着就业证明表,在超市小卖部盖章完事。据说,这还是“前辈”的经验。
其实,找工作这个事解剖起来并不复杂。问题的关键点就在于求职者有没有手艺。在职场上,随着中国社会的竞争元素的增加,当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的情况。有手艺的有工作,没手艺的求工作,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大学生的手艺当然和大学教学模式相关。如果老师教的和企业要的不在一个轨道,那当然是教学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大学生在大学本就该修身养性,不该进行职业化教育,否则和技校没什么区别。可问题是,很多大学老师教的就是职业知识,只不过他们有些人擅长背书而不擅长授术。并且,有些教师只能假借“点到”机制,倒逼学生上课。有些教师不仅不以为耻,而且一口咬定学生不来上课是因为学生懒。
高校就业曾一度是个敏感的话题。也正是这种敏感,让高校就业率越发经不起推敲。曾经有人认为这类报道会造成社会恐慌,可在而今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东西根本就藏不住。比如,在大学就业率飘红的新闻下面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揭丑评论。
更何况,问题如果在那,你不去理,那问题就会病变。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既如此,一个和谐的社会不是一个没有问题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解决问题的社会。所以,对高校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进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