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 个人
忘记密码? 会员帮助



搜索人才简历
网上招聘
搜索职位
编辑发布简历
职场资讯

我国2014四季度就业信心指数增长

2015年3月1日来源:新浪
2014年四季度,智联招聘全站在线职位数同比2013年四季度增长37%,环比增幅高于三季度的23%。这表明经济下行未对整体就业产生明显下拉作用,从而为经济结构调整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也表明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的紧迫性不足。
 
年底收官,四季度就业指标较前三季度都有稳步增长。智联招聘基于全网的大数据,对各行业岗位需求进行全盘的分析,力图透过对行业需求的观察来印证中国劳动力市场与中国经济市场互相印证和影响的关系。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招聘行业,作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智联招聘的庞大数据库将是*具参考价值劳动力市场大数据。
 
人才经济劳动力市场迎就业“新常态”
 
  金融业人才需求“井喷”。2014年,金融行业政策松绑,资本市场出现新一轮牛市行情,加上民营银行入市开门的政策利好、针对P2P领域监管力度和法规的完善,使得金融业整体在四季度用人需求方面出现“井喷”——达到48%的增幅。
 
  从金融业细分领域和企业规模来看,20人以下的金融信托行业增幅竟达到1555%。这主要缘于2014年是中国信托业步入更新换代的年份,尤其第四季度,随着一批信托元老卸任,在行业的高速扩容以及券商、基金子公司等资管行业火速上线的倒逼下,人才流动加速、年轻人火速上位已成信托业“新常态”。
 
  信托业的火爆背后,其实是金融业的强势上升,这有赖于互联网金融逐渐从边缘步入“主流”。尤其是中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金融业强势上升,高出其他城市和地区30%以上,其中中部地区增幅达到95%。
 
  地产行业颓势未见根本转变。2014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调整年,市场可谓上演了一场抑扬顿挫的大戏,二季度以来各地方政府虽陆续出台救市政策:公积金贷款政策调整、发布购房落户政策、甚至一些地区的限购政策全面退出,但依然无法改变开年以来市场成交的持续走冷态势。
 
市场行情直接影响着房地产企业的就业人才需求,前三季度中,唯有*季度企业的人才需求跑赢大盘,三季度是人才供需旺季,但房地产业人才需求只有8%,远远低于23%的全国平均增幅。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第四季度整体人才需求攀升到*高点,而房地产业只有6%的增长。尽管二三线城市是亮点,12%的增幅一定程度上提振了行业士气,但新一线城市-12%的增长令全行业都难以兴奋。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从2003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13年达到行业的高位顶点,地产行业的发展一直都不平稳。1-10月份全国总开发投资77,220亿元,新开发增速大幅放缓;投资及购地同比提高,增速回落。销售端呈下降趋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这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5%,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9.9%,唯独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8.2%。而东部地区面积销售额双下降,这与东部本身的体量直接相关。
 
  区域经济升温,承接“溢出”效应。环比三季度数据,四季度不同地区企业招聘需求均有攀升,但相较三季度中部、西部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四季度西部和东部持平,均    稍逊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优势在2014年表现的炙手可热,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加速运动,以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为依托,承接“溢出效应”。2014年还是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第十年,过去十年的优势积累开始逐渐释放,中部六省均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武汉城市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小而美”的区域经济圈成为吸引人才的主力。 
 
  新一线城市成为人才市场“生力军”,三四线潜力巨大。虽然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招聘需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较前三季度,增幅明显提升。二线城市中因为包括了杭州、天津、成都、重庆、苏州5个新一线城市,因此全年增长迅猛,虽然第四季度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但未来放量不可低估。
 
  三四线城市成为人才市场主力军,2014年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起步年,随着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镇配套政策逐步落地,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
 
  民企一路高歌,外资与国企疲软。2014年新《公司法》推行后,新注册的服务业企业数量在下半年出现大幅增长,这是民营企业保持旺盛需求的关键因素。智联招聘就业信心指数企业性质数据显示,民企招聘需求一路高歌猛进,一季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二季度高出7个百分点、三季度高出8个百分点,虽然四季度回落至一季度水平,但40%的数字遥遥*于合资、国企和外资企业。
 
  相比民企的“霸气”,国企与外资企业略显疲软。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未来几年将成为国企改革的标志性年份。央企层面,2014年国资委组织六家央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试点,各试点央企在筹划设计自身改革方案,包括能源、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央企改革也在自下而上的推进。这些改革措施也造成了企业在用人方面的谨慎态度。
 
  中小企业一枝独秀, 超大型企业反弹逆袭。中小型企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贯穿全年,新《公司法》2014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新注册的服务业企业数量在下半年出现大幅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四季度IT/互联网、零售批发、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在人才方面的旺盛需求。 其中2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的表现尤甚,达到72%。正是他们组成了中国就业市场的“微细胞群”,极大地激活了劳动力就业市场。这表明中央着力推进的简政放权和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的政策开始发挥效用。
 
  四季度另一大亮点是规模在1000-1万人之间的企业需求爆增,达到33%的高值。此外,万人以上规模的超大型企业在前三季度的两个季度都处于负增长水平,第四季度成功实现逆袭,实现3%的增长。万人以上企业多数都是生产、制造类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蓝领工人占主要员工构成比例。岁末通常是这一人群流动频繁的季节,加之春节在即,为确保来年生产稳定,通常会在年末做人员储备。
 
  趋势展望
 
 
  产业布局调整升级,金融业助推就业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动力正在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的服务业比重刚刚超过工业,而随着大部分低附加值工业数量减少,未来服务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又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增长速度*快,尤其是在中部二三线城市,市场潜力相当大。
 
  从金融业全行业来看,基金、信托、银行业均有着旺盛的人才需求,中小规模企业增长尤其强势。
 
  事实上,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已经表现出了强劲势头,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且是一个“跨学科”行业,融合了金融、通讯、信息和IT等行业,但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具备这类跨行业复合性人才较少,因此随着政策的逐步开放,企业加剧了对人才的争夺,由此全行业出现“井喷”。
 
  综上,基于产业结构调整、金融行业整体人才紧缺、人才特性等特点,预计2015年仍将保持较为明显的增幅。
 
  一线城市房地产业稳定,二三线拖累整体行业格局。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低迷的态势下,就业也出现整体下调,房地产行业虽然在第四季度迎来回暖转机,但仍处于行业内部不断调整中,行业生态已发生改变,房地产超级大繁荣时代已经完结。随着人口红利的褪去,刚需主力和改善性需求主力的劳动力人口趋于下降,房地产的需求高峰已经过去。在整个市场已经处在供求相对平衡的状态,甚至部分城市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新常态。
 
  一线城市土地存量越来越少,拿地成本高企,开发商们自然将目光转向二三线城市。除此之外,不少知名房企已经“出海”,或购地开发或出资合营,在海外住宅市场一路掠地,不少“土豪”直接收购地标建筑。所以这样看来,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新格局是:上升探索金融,下延拥抱互联网,左扩多元化发展,右张向二三线城市下沉扩张海外……
 
  无论房企们的方向在哪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在未来,跨界人才将*导地产行业新变革。这种转变也迎合了中央政策的变化——2014年两会期间,政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由此可以判断,中西部地区的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将维持繁荣,房价也不会有明显下跌。
 
  服务业渐成就业主力板块 全要素生产率有隐忧。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下行时,第三产业就业的攀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表明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劳动力市场也出现新常态。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全球发达经济体走过的道路,随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和老龄化社会全面到来引发的服务业需求增长加速,相关趋势将更加明显。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中国第三产业就业构成中,来自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就业比重依然偏高,从而影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也部分解释了就业与增长的背离。接下来相关各方需要增加对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就业水平,进而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对冲因就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增速下滑。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联盟网站:【粉末冶金商务网】 【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书库】 【粉末冶金网上展】 【注射成形网
CopyRight ©2007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MSN: pmbiz1@hotmail.com
ICP证:浙B2-20100325

银行汇款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关于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025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