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形态,或者说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生育水平下降和寿命不断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老龄化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更快、老龄人口的总量更大。
由于中国生育水平的下降直接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很多讨论也把调整生育政策作为应对老龄化*重要的措施。中国目前的生育政策必须调整,期望能在短期内实现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但在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生育政策的调整并不能扭转中国老龄化的趋势。 研究表明政策对育龄人群生育行为的影响正在不断减弱,而社会经济等的影响不断增强,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就是一个例证。在低生育水平成为一种常态时,生育控制的放松以及可能的短期出生反弹只能暂时延缓老龄化的进程,使得20年或更长期以后的人口年龄结构能够相对年轻一点,为应对老龄社会争取尽可能更多时间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因此,我们在讨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不应局限在人口政策的讨论,而忽视了对老龄化这个新常态背景下整体的制度、体系、政策的综合改革。今天在座的主要是人口学家来讨论人口政策,如果有更多的公共政策学者,或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来讨论,可能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完全不一样的想法。
过去若干年,围绕认识中国和世界的老龄化,全世界的学者、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世界*的学术期刊发表老龄化相关的学术论文数量显著增长,国际重大老龄化研究项目也层出不穷,中国的学者也对老龄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但我们对老龄社会的认知还存在许多盲区。
人们经常会将老龄化与老年人口的增加混为一谈。老龄化讲的是这样一个进程,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过程,我们一般是将老年人口(60岁以上)占总人口10% (或者65岁以上老人占7%)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志。我们更多地会讨论老年人的问题,比如2亿老年人的养老金怎么办?老人的长期护理怎么办?这些无疑都是老龄化进程中我们会遇到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思考的是一个老龄社会的问题,它就并不仅仅说只有2亿老年人,我们还有11亿、12亿的其他年龄段的人口。所以当你要思考老龄社会的时候,它的科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全人口的问题, 有中青年人、未成年人、老年人,要分不同的周期、不同的人群,要整体思考这件事情。
这里就有必要强调老龄社会代际均衡的问题, 也就是在老龄社会中,中年人、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应当有一个代际均衡,包括其享受的福利、得到的资源和承担的责任等。每一代人都在做出贡献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每一代人都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同时也能为其他世代的人口提供支持。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代际均衡的实现标准和机制。
老年人口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群体,出生于不同年代或生活在不同地区的老年人口群体在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消费行为,甚至是家庭状况等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异质性。现在70岁的老年人在健康、智力等方面可能和过去60岁的老年人相当。这样的情况会对传统的老年定义,以及由此所推断的老年人口的分布和对社会经济都会产生颠覆性的、根本性的影响。人们在老年时期的健康状况与他们在年轻时期的生存状况和行为方式有直接的联系。简单地将老年人口视为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会误导我们制定相关的公共政策。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老年人口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及老龄化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正在稳步地延长,挑战来自于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是否也在同步地或者更快地延长。 如果人们能够更健康地长寿, 那么寿命的延长对社会经济的压力就会小很多。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不仅仅是当老年人口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以后我们如何提供长期护理, 更要研究如何能使得老年人口生活得更健康, 对长期护理需求也就会相应地减少。
人们对老龄社会*主要的担忧是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比重和数量的减少。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到达*高点并开始下降, 这主要是以往人口变动的结果。
近年进入退休年龄的主要是上一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的群体,当时每年出生超过2000万, 而新增加的劳动年龄人口是19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口,每年出生在1600万多一点,每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300万左右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基本趋势。从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来讲,即使现在就全面放开生育也不可能扭转未来20年左右时期的劳动力资源的基本态势,当然会显著改善20年以后的情况,为更远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因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包括适时调整就业和退休制度,是应对老龄社会年轻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重要的举措。
老龄社会影响的并不仅仅是现在讲的劳动力的问题,也并不仅仅是老年人长期照料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它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都是重新构建。另外我们需要弄清楚,在老龄社会中不同主体的作用机制及其责任的边界,政府应当怎么做,市场应当怎么做,社区怎么做,家庭应当发挥什么功能,也就是说要实现多元共治,包括政府、家庭、市场、企业、社区等未来老龄社会的行为主体,共同整合,构建多元共治式的社会支持体系。
应对老龄社会需要政策的整合。随着人口的变化、社会经济变迁,社会治理模式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口政策是我们应对老龄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但是光有人口政策是不够的。光有以老年人口为目标人群的社会政策也是不够的,需要有经济政策、医疗政策等相关各方面的整合性的政策。从政策的角度或者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政府的资源包括财政的和规制的,各政府部门拥有的资源需要整合,社会中各行为主体的资源也需要整合和优化创新。
总之,中国的生育政策应当全面地调整,但无论生育政策如何调整,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都难以回升到更替水平以上,老龄化将是中国未来半个世纪或更长时期的基本趋势和社会常态, 政府和社会应当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学术界也应当为更科学地制定应对老龄社会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