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个水箱无泄漏,万个焊缝无缺陷。”当一辆辆电力动车组风驰电掣、平安抵达终点时,吉林省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技师谢元立的职业自豪感油然而生。从一个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上学,进厂当了工人的技校毕业生,到如今成长为一名中国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领军企业的焊接加工技术资深专家,谢元立迎来了人生*出彩的时刻。
技术竞争时代,越来越多的“谢元立们”从幕后走向前台,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截至2013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已达1.5亿,与2004年相比,总量增长了624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增长1900万人,10年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比例提高了4个百分点。
如今,当“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全国1.5亿名技能劳动者又开始踏上追求“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行程。作为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钳工、*技师胡应华出色地完成了“亚洲*锤”、“轧机之王”等数十项国家重大装备的装配工作。
不过,从整体发展水平看,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重文凭、轻技能”观念尚未从根本上扭转,技能人才仍存在“经济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激励保障政策不完善,上升空间有限” 等问题,“要加快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转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上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指出,“我们不仅需要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生产制造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在洛阳机车厂轰隆作响的车间里,有一个干净的小办公室,里面有很多先进设备,墙边的铁柜子里堆满了各种钳工工具,这就是*技能大师张素丽的工作室。一系列钳工技艺的绝活,都在这间工作室里练就。而这只是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的一项呈现,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正在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下得以实现。2010年~2013年,全国共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7673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人数累计7072.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