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新一期的卷首语题目是《薪酬改革拉开央企改革大幕》。文章写到:中共高层对央企的薪酬改革,既回应了公众的期待,也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标志着央企的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央企作为日益固化、地位特殊的利益集团,将面临着全面、系统、深层的改革,*终目的是要将央企改变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中共高层早就传出要加快央企改革的消息,要求央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要求所有央企都加快股份制改造步伐,除涉及国家安全的军工生产等极少数企业外,其他央企都要积极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可以说,高管降薪,只是为了打破眼下央企僵化利益格局的一个突破口,让央企高管们主动开启“去行政化”的旅程,到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吸引社会资本,加快实现央企股权的多元化。只有首先理顺了央企高管政企不分的薪酬现状,央企的改革才能迈开更大的步伐。央企的改革,意味着当下中国经济改革再度来到关键的节点。
回想1990年代后期,中国推行了“抓大放小”的国企产权改革,国家让出了部分市场以刺激经济增长。为防止垄断,政府还在同一垄断领域设置了两家或多家国有企业构成内部的竞争。而十六大之后,中共又提出了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004年整个市场都感受到国企的重新崛起,于是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一直持续至今。
但从当下的经济发展困境看,如果不进一步的打破政府管制与央企的垄断,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可能陷入漫长的停滞期。因为国进民退、改革停滞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激化,已经使大量的民间资本随移民潮出逃,国内的投资者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国家的稳定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新一届中共高层希望通过央企与国企改革来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并实现社会公平,意义委实重大。
正在开始的央企改革,与上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在英国进行的经济改革有类似之处,就是把混合所有制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减少政府对市场和经济生活的过多干预。
这一轮央企和国企改革的重点就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只有让企业产权通过转让的方式,分散到民间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政企分开。这样呢,拥有退出权的民众或机构持股人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会对企业形成更有效的所有权管制和资本市场得不约束。政府则从公用事业的垄断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从而更能提高治理的效率。可以说,在行政控制与市场竞争机制之间,这次中共推动的央企改革果断地选择了后者。
文章写道:英国在国企改制过程中,非常重视改革过程的社会监督,这一点值得中国的央企改革借鉴。针对不同的公用事业,政府组织了独立的专业消费者组织,比如电力,英国就有14个电力消费者委员会,它们既独立于政府的电力管理办公室,也独立于电力企业,完全代表消费者的利益。这类消费者组织,在保障公用事业的公共利益方面作用极大。
英国还极为重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听证制度,凡是与民众及国家资产有关的法规或政策,都有受众广泛的听证会制度来进行社会和媒体的监督。完全公开所有的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意见,反复修改,来保证*终实施方案的完善。
文章说:让改革过程透明,让社会全程监督,显然是对国有资产*好的一个保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