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企业 个人
忘记密码? 会员帮助



搜索人才简历
网上招聘
搜索职位
编辑发布简历
职场资讯

京津冀协同发展或加速高端人才回流

2014年6月6日来源:燕赵都市报
  本报日前对120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近八成毕业生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是河北的重大机遇,选择留在河北的多达 93人。另有27人则更看重京津冀协同发展后三地人才的无障碍流动,倾向于向京津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人才始回流河北
 
  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旋律,三地今年将共同推进人才互通互融,互准互认,共享共建。在不久的将来,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聘任证书等有望实现互认,人才在京津冀区域流动无需重新申报、换证。
 
  宏观政策影响着每个人的选择,记者了解到,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影响,许多曾经选择“北上广”就业的河北人才,也开始逐渐回流河北就业创业。
 
  约八成毕业生看好河北发展
 
  在本报对120名毕业生的调查中,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去京津将更便利,选择向京津发展的有27人。而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是河北的重大机遇,选择留在河北的多达 93人。
 
  今后几年人才回流或明显
 
  河北搜才网职业指导师孙佳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就河北而言,近些年从一线城市往二线城市的人才回流呈减弱趋势。主要原因是北上广一些大城市虽然工作压力较大,生活成本较高。但对毕业生来说,大城市的行业广、企业多,求职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企业管理体制更完善,可为个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相对公平的竞争条件,有利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
 
  然而,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产业向河北迁移,将给河北毕业生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预计今后几年,人才回流河北的趋势可能会变明显。如果户口、职称、社保将来实现了区域内无障碍流动、互认,无疑将会更促进人才在京津冀区域内的流动。
 
  “北漂族”回乡决心更坚定了
 
  对于河北的毕业生来说,能够在北京工作是很好的机会,但是高房价、空气质量差、生活节奏快,也让他们意识到留在北京不会是很长的时间。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有的毕业生选择在北京闯荡积累一些经验后,再回到更适合生活的家乡。
 
  近五成毕业生选择到大城市镀金
 
  毕业后,你愿意到大城市就业,还是到二三线城市或基层?当记者就就业地域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时,近五成毕业生提到了毕业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发展空间大,机遇多”“哪怕*终选择二三线城市生活,趁着年轻也总得到一线城市接触下行业的*前沿吧!”“有了一线城市的工作经历,到二三线城市求职更有自信”,这些是他们提到的各种理由。
 
  据统计,120名受访者中,27名毕业生求职*大城市,31名毕业生选择先去大城市锻炼两三年后,再到二三线城市谋发展。共有58名毕业生选择了到一线城市就业,约占50%。其中超过半数的毕业生,有机会成熟“回流”河北的打算。
 
  另有46人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就业,16人选择到县城等基层就业。
 
  河北京津揽才瞄准高精尖
 
  京津是人才高地,人才济济。省人社厅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北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借智京津,助推河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谓正逢其时。
 
  日前在廊坊举办的“第三届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招才引智大会”上,来自河北省的企业就把招聘的目光投向了高精尖人才,上百万的科研经费、十多万元的安家费,还有生活补贴、子女入学、随迁家属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着高端人才驻足。有用人单位表示,前来应聘的高端人才中有1/3是之前从河北走出去的。
 
  省人才市场副主任张毅表示,以往高端岗位是京津企业在河北的一大卖点,河北很多行业的*人才被北京挖走了。现在,这些优势人才开始回流了,他们将为河北发展增强动力。
 
  基层多是毕业生无奈的就业选择
 
  对于很多条件并不是很好的毕业生来说,面对北京和天津实力雄厚的济济人才,找到好工作的可能性并不大。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先回到较小的城市积累工作经验,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去大城市闯荡,圆了自己的梦。
 
  仅一成毕业生选择县城就业
 
  在对120名毕业生意向就业地域进行调查时,仅有16名毕业生选择留在县城,原因是生活成本低,节奏慢,更舒适。另有65名,超半数毕业生表示找不到理想工作时,选择去中小城市锻炼,积累经验后再跳槽到大城市。还有20人表示就业时*县城,更能锻炼自己,三五年后再去大中城市发展。
 
  另有19人表示不会去县城就业。暂时找不到工作时会待业,准备考研或考公务员。
 
  基层岗位供求明显错位
 
  省人才市场副主任张毅表示,当前,基层就业能够被大部分毕业生所接受。但在实际环境下,受地域、岗位、待遇、保障等因素的困扰,毕业生更多把基层当成踏板,基层岗位人才流失现象较严重。
 
  从主观愿望看,仅一成多毕业生愿意留在县城。这与我省大部分基层就业岗位在县城的状况存在着明显的错位。他认为,一方面,政府引导毕业生到基层的政策还应该更具体、更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基层企业也要从自身出发,给毕业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让毕业生没有后顾之忧。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联盟网站:【粉末冶金商务网】 【硬质合金商务网】 【粉末冶金书库】 【粉末冶金网上展】 【注射成形网
CopyRight ©2007 杭州极点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杭州市下城区西文街水印康庭1幢西楼408   邮编:310004
服务热线:0571-85132819 85235193  传真:0571-85235193   客服QQ:496617775点击进行在线咨询   客服MSN: pmbiz1@hotmail.com
ICP证:浙B2-20100325

银行汇款会员服务广告服务关于我们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025号

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本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充分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