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8日发布的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
这一成绩得来不易。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仍处在高位,就业的总量压力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业缘何还能保持向好?
首先是因为经济总量的“扩容”:经济总量是40万亿时,10%的增速是4万亿;50万亿时,8%的增速就能达到4万亿。
“前些年GDP增长一个点带动城镇新增就业是100万多一点,而近几年增长一个点带动就业是150万人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
同时,新一届政府把加快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作为*件大事,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推动工商登记改革,为企业松了绑,推动作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私营企业1253.86万户,从业人员1.25亿人,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49%和10.62%;个体工商户4436.3万户,从业人员0.94亿人,比上年分别增长了9.29%和9.3%。
此外,就业保持平稳也得益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据统计,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近年来稳步提升。2013年底,全国就业人员中,*产业就业人员占31.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30.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8.5%。
“2008年到2012年期间,三产每增长一个点,平均带动就业70万人,同期二产增长一个点带动61万人。”信长星说。
尽管如此,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首先,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据人社部统计,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今后几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将维持在年均1600万人的高位。
其次,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劳动力市场既面临一线普通工人招工难和技术工人的严重短缺,也面临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
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始终保持较快增长,但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还难以跟上毕业生数量的增加。
让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保持平稳,就必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各级政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同时,要全面深化就业领域改革,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形成有利于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体系。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记者 徐博)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51474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8日发布的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1474元。
这一数字与2012年的46769元相比,增加了4705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回落1.8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32706元,与2012年的28752元相比,增加了3954元,同比增长13.8%,增幅回落3.3个百分点。
2013年末,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为2609元,比上年提高319元,增长13.9%。2013年,全国共有27个省份调整了*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月*低工资标准*高的是上海市的1620元,小时*低工资标准*高的是北京和新疆的15.2元。
2013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149.7万件,同比下降0.8%。共结案138.8万件,仲裁结案率95.6%,同比上升了0.9个百分点。
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与511.7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471.2万人次劳动者追发工资等待遇268.5亿元,督促5.9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督促9.4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34.8亿元,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3543户。
同时,全国29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实际发卡地市已达334个,实际持卡人数达到5.4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