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披露,在毕业两个月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失业率为17.6%,不少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缘何年年增大,岁末年初的就业市场情况如何?
有专家表示,总量压力增大、市场冷热不均、就业歧视仍在,是今年大学毕业生求职面临的新问题。
总量压力增大
供求明显变化
刘笛是北京大学某社科院系的应届硕士研究生,从去年9月到现在,她已经投出了五六十份简历,参加笔试、面试近20场,至今还没有拿到心仪的录用通知。据她介绍,目前班里确定工作的同学约占三分之一,且大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其实大家对今年的就业形势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想到找个满意的工作会这么难。”刘笛说。
严峻的就业形势背后,是高校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加。数据显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2013年达到699万人,今年则增加至727万人,然而这只是列入统计的在校毕业生数量,“如果加上网校和非正式教育的毕业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有900多万,今年依旧会出现比较大的就业压力。”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说。
一方面,毕业生数量日渐增加,而另一方面,企业用人规模却在缩减。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就业市场供求关系正发生明显变化。“大学生就业状况”报告执笔人、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告诉记者,由于经济增速放缓,今年制造业和外贸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明显下降,此外,国有企业、党政机关这些传统上大学生就业较为集中的领域,因编制收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影响。
结构性矛盾突出
市场冷热不均
1月3日,在北京中关村人才市场举行的大学生专场招聘会现场,记者发现,前来招聘的企业主要以机械、化工、电子行业为主,学历要求多为大专以上。一家化工类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今年计划招聘60人左右,以一线员工为主,而对高学历人才需求不大,目前的招聘情况并不理想,“大学生的求职诉求和企业本身的期望还是有落差的,对于企业来说,更愿意招聘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就业市场出现的这一结构性矛盾,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他表示,目前高校培养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市场亟需的是适应现代制造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高校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做到与市场需求有效接轨。
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对GDP的贡献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数字仅为45%。“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更多地集中在白领劳动力市场,而服务业发展滞后,直接导致许多大学生只能去竞争一般性的蓝领工作。”李春玲说。
就业歧视仍在
阻碍公平竞争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发通知,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诸如学校、性别、地域等限制,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招聘制度不公开、不透明,已经使这些歧视性要求从有形走向无形,让很多大学生难以进入到公平竞争中。
人力资源服务商智联招聘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院校歧视是*常见的3类。“同样的学业背景、实习经历,男生往往拿到几个职位,而女生经常连简历审核关都过不了,一些企业甚至点名只要男生,让人很不理解。”谈及今年求职过程中的遭遇,刘笛对记者表示。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消除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对此,熊丙奇表示,就业歧视反映的是企业人才观和用人观出了偏差,*终会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发展,“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应该创造一个正常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熊丙奇建议,监管部门必须按照《就业促进法》的要求,严查各类就业歧视现象。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策,是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构,让‘供’、‘需’更为匹配。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本解决。”李春玲建议。
人社部专家在汉透露
今年预计300万大学生难就业
本报讯(记者屈建成 实习生蒋启飞 通讯员吴爽 吴江龙)昨天,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媒体见面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透露,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可能有300万以上的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
据了解,今年应届毕业生近700万人,创新高。王玉君称,以往的初次就业率在70%以上,按照这个数字,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学生,今年会有超过300万的大学生不能初次就业。加上其他就业大军,今年的就业压力特别大。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邓大松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很多大学生向往稳定、高薪、舒适的工作,目标条件太高成为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之一。
王玉君补充道,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与我们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有关,当下的岗位数量与质量也是其中关键因素。他透露,目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多渠道多途径帮助大学生就业,比如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在各地举行大型的招聘会;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当村官,鼓励大学生瞄准国家的优惠政策,将自主创业和就业有效结合;扩大“两支一扶”等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等等。
王玉君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恐怕还会持续几年。
小资料:初次就业率,是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