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是我国8小时工作制规定出台20周年。上周,本报官网发起第9期劳动调查“你的实际工作时间是多少”,截至昨日吸引1100位网友参与投票,结果显示仅有25%的受访网友“每周工作40小时”,其余都为超时工作。
8小时工作制经过20年的落实,却变得“名不副实”起来。劳动法专家指出,该制度当时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来设计的,是非常大的立法进步,目前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也仍是主流,不过随着时代发展,非工业企业工作时间弹性化、灵活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调查
仅有25%受访网友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
1994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新规定,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定为每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
20年过去了,“8小时工作制”落实情况如何?对此,本报官网发起了第9期劳动调查“你的实际工作时间是多少”,调查显示,仅有25%的受访网友“每周工作40小时”。
在超出40小时工作时间范围的选项中,“每周工作40-50小时”的网友占比*高,达到64%。另外,“每周工作50-60小时”和“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各占5%。
为了解不同行业对于8小时工作制的实行情况,本报还通过辰智咨询在调研吧平台发起一份面向全国网友的“工时和双休日研究问卷”,回收1466份样本。
结果显示,80%的受访者所在单位采用的是8小时工作制,13%采用综合计算工时制,8%采用不定时工作制。由此可见,8小时工作制占据主流。
但是,采用8小时工作制不代表落实8小时工作制。在本报官网此项调查的评论区,网友纷纷吐槽:“每天一早睁眼,战斗的一天打响,回家就是该闭眼的时间了。”“每周工作40小时的话,西北风都喝不上。”
如果能多劳多得,网友对加班尚可接受。“到哪儿都有加班甚至隐性加班,加班少的工资也少,这样看看,心里也就平衡了。”“为了生计,不要说8个小时了,恨不得一天工作24小时。”“为了谋取发展,加班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网友的“痛点”在于“超8”部分无偿加班:“我的工作和8小时工作制*的联系,就是公司只按8小时付工资。”
24%受访者没有任何加班补偿
调查显示,有24%的受访者“没有任何加班补偿”;69%的受访者“有加班费”;43%的受访者“有补休”,还有20%的受访者“有车费、餐费补贴”。
从行业性质来看,“没有加班补偿”的受访者集中在政府社会组织和金融、房产业;有“加班费”的集中在制造业;有“补休”的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有“车费餐费补贴”的集中在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
网友表示,随着移动通信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工作和人被紧紧地拴在了一起。“在单位里加班也就算了,回家也无处可逃,笔记本、手机的便利让上班变成全天候,而且还不算在加班范畴,公司还会要求员工下班不得关闭手机,白天被延长了,睡眠时间被严重摧毁。”
也有网友认为,行业性质和全球化决定了8小时工作制难以落实。“我们需要不断应对客户需求,随时解决和处理突发情况;和国外总部、国外客户有时差,只能通过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迁就对方。”
“工作任务超过8小时负荷”也被网友列为原因之一。“现在的工作都是靠业绩、成果领取工资和奖金的。公司会认为这是你的本职工作,花多少时间完成是你的事情,完不成是你能力不行,谈何加班费?”
综合来看,移动办公盛行和经济全球化,使得8小时工作制对于部分劳动者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名存实亡。而这两个原因是8小时工作制诞生之时,人们所想象不到的。
解析
8小时制当年系立法进步灵活工时是趋势
8小时工作制缘起于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刺激经济高速发展,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剥削工人。欧美产业工人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4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为了争取休息权,他们经过数次大罢工,付出血泪代价,终于取得8小时工作制的胜利,这在当时大大保障了劳动者利益。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8小时工作制还适用于如今办公室模式吗?很多白领的工作不得不在8小时外完成,该制度会不会变成雇主认为“我只需要发你8小时工资,其他算你自愿加班”的法律靠山,反而保护不了劳动者权益呢?
就此疑问,记者采访了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李凌云教授。她表示,过去的法律制度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来设计的,8小时工作制在*初设立的时候,是非常大的立法进步,而现在一些服务业和高科技企业并不是非常适合8小时工作制。
她表示,非工业企业工作时间弹性化、灵活化是一个发展趋势。上世纪90年代,国家就实行了特殊工时制,到了2012年,人社部又发布了《特殊工时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中明确指出,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一些新兴行业企业具备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特点,因此要区别情况适度放宽,将其纳入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适用范围。
她指出,8小时工作制是一个总方向,但同时更灵活的工时制才能更好落实。“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8小时工作制依然是主流,但国际上对工作时间的立法上也是趋向于增加弹性。北欧国家工时比较短,每周30-35小时,是因为他们劳动生产率高,较少工时可以降低失业率。美国严格执行8小时工作制,但在加班费方面,法律保护底层劳动者,高管反而得不到加班费。”
移动办公加班举证难工时银行可借鉴
很多白领在8小时之外随时待命、随时移动办公,他们应该如何主张自己的加班补偿?记者采访了上海华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剑。
他表示,加班费只有通过申请审批才能获得,而这就要证明员工的确在加班。“如果是正常在单位情况下,可以用打卡记录等方式固定加班事实,但由于网络的发展,回家加班的举证往往很难。”
那么这个矛盾就无解了吗?他表示,员工应该与企业进行协商,而企业不妨向劳动部门申请不定时工作制,这对企业也是有利的。“如果是标准工时制的员工,超出8小时部分,理论上都是可以得到加班费的。而如果这个岗位一旦申请下来不定时工作制,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加班’问题了。”
针对有部分企业因时差等原因,导致员工工作时间日夜颠倒,他表示企业内部可以通过其他弹性工作时间来调整,将上下班时间都推迟几个小时,也可以通过补休等方式来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他指出,有的企业在内部推行“工时银行”是一条双赢之路。有些季节性比较强的行业,当旺季来临订单如雪片飞来时往往需要劳动者连续加班加点,淡季来临时劳动者变成上班无事可做,“通过工时银行的做法,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既保证了企业的生产需要,又能总体上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时间,而劳动者通常也愿意通过加班加点来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在淡季较长时间的休息时,劳动者能兼顾家庭或其他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