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699万大学毕业生遭遇史上最难求职年
2013年5月14日来源:生活晨报
步入5月,2012-2013年度高校毕业生求职期已逐渐走向尾声。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后关头承受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专家呼吁社会各方面给予待业者更多关注和支持。
5月:“*后的机会”
教育部发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在大学毕业生数量*多的一年,又逢宏观经济低于预期增长,始于2012年9月份的2013大学毕业生求职周期被称为“史上*难”。多地、多学校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应届毕业生李启明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以来,他先后五次参加了四大银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招聘考试,但在简历筛选、笔试、面试、实习等环节败下阵来,现在还没找到工作。“5月是年度就业周期的尾声,像样的企业已招聘完毕,连补招都结束了,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尘埃落定,还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只能背水一战,寻找*后的机会。”李启明说。
除了屡次碰壁的求职者,还将有一部分原本满怀希望的大学毕业生“梦碎5月”。据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研究生招生一般实行差额复试制度,复试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为1.2比1,5月份研究生录取结果公布后,将有近20%的考研复试生落榜。此外,一些事业单位、知名企业、地方公务员等也将在5月实习期满后“刷掉一部分人”,实习录取比一般为2比1,甚至3比1,竞争激烈。
记者采访了解到,时至5月份,各高校都进入了毕业论文答辩的关键时期,修改论文、论文答辩、异地实习、找工作、毕业手续办理等必要程序,让毕业生的这个5月特别忙。到了6月份,他们将不得不办理离校手续。
压力:“宿舍气氛很诡异”
过了5月还没找到工作意味着什么?
多位受访的大学毕业生告诉记者,届时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将不得不面临集体户口转置、寻找校外住宿、制定未来规划等多重难题,毕业生心理压力特别大。
“*关键的是,你失去了‘应届生资格’。”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生杨婷说,本就业周期内未能实现就业,在进入下一个求职周期后,求职者将以非应届生身份加入竞争,会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多数国企、外企、知名私企及公务员考试都设有对应届毕业生更加有利的就业门槛。
5月求职分水岭,校园风景各不同。“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找到满意工作和都没找到工作的情况都很少,多数情况是:有些同学早就落实了工作,三三两两地组织散伙饭、规划毕业旅游,而没找到工作的同学,要么继续跑招聘会,要么联系合租房准备考硕、考博,注定孤单。”
天津某高校毕业生对记者说,在毕业季同一宿舍不同的节奏,让宿舍气氛显得“很诡异”,找工作的话题显得很敏感,“有没有OFFER左右了一切。”
据南开大学学生心理指导中心主任袁辛教授介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有着季节性特点,就业、考试等特殊时段往往是高发期,“临近毕业时,预约心理咨询的学生数量往往出现井喷”。
从容:“*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
有限的岗位供给与近700万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客观上存有激烈的供需矛盾,待业现象势必会在一段时间内、一定比例上存在。专家认为,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应有所作为,莫让毕业生心理承受如此之重。
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建议,政府从政策层面更多关注暂时待业的高校毕业生,引导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招录充分顾及“夹心层”就业,可适当放宽“应届生资格”限制。
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该为待业毕业生提供更多支持,在档案保管、生存支持、就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方便,并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从容奔赴毕业季。
南开大学教授袁辛也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对毕业季求职持有正确的观念,面对现实调整找工作的预期。“即便在5月之后仍是待业生,也不必承担过重的心理压力,随遇而安可能更好,毕竟*份工作并不能判定一生。”袁辛说。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