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保“十二五”后将不论户籍
2011年4月15日来源:上海商报
前天,上海市人保局副局长鲍淡如在"民生访谈"栏目中表示,"十一五"期间,上海年年超额完成5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指标,户籍人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达到了98%的目标。"十二五"以后上海的参保条件将不论户籍,改为划分居民、职工保险两类。去年推出的延迟申领养老金政策,已有200余人办理了相关手续,其中私企占了半壁江山。
"十一五"期间
沪籍人员社保覆盖面98%
鲍淡如介绍,"十一五"期间上海连续采取了积极促进就业的政策,年年超额完成50万的新增就业岗位指标,其中包括每年10万个非农就业岗位,帮助上海郊区的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为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以此来增加收入。
同时,上海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鲍淡如说,上海拥有很多发展机会,调动大家的创业激情,激发城市的创业活力。无论对上海的长远发展,还是对老百姓收入的提高、就业的稳定,都大有好处。
实际上,就业就是保障的前提,在就业期间按月缴费,各项养老、医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鲍淡如表示,"十一五"期间,上海户籍人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98%的目标。剩下的2%则包含了多种情况,如落户上海的新上海人之前在其他省市没有参保,或是年轻人没有落实就业岗位,处于待业状态等。
"十二五"以后
参保条件将不论户籍
目前,上海城镇企业参保人员已达400多万,其中参与镇保的不足60万。鲍淡如透露,"上海目前有几项制度,比方说城镇保险系统、小城镇养老险、农村养老保险,本市户籍98%在这些系统。外来人员还有综合社会保险,包含养老、医疗和工商三项,比重也比较高。"
鲍淡如说,未来的保险体系要做到城乡统筹,就要把以户籍区别的条件打破,这也是社会保险政策发展到现有阶段的选择。从社会保险法的法律规范来看,区分了三大类人,即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由于后两者可以合并,就是说未来的保险体系将分为居民保险和职工保险两大类,以岗位区别划分。这一政策方向是明确的,不过调整还需要细化的方案和政策的具体设定。
针对前期镇保和城保标准不一样的情况,鲍淡如请老百姓"放宽心":"不管你在哪里,社会保险不会浪费的,水平固然有高低,但规则一定是公平的。"
柔性方法
延领养老金一半来自私企
关于"十二五"期间延长退休年龄一度成为百姓关心的话题,鲍淡如表示,去年上海推出了延迟申领养老金的政策,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客观上上海有需要,比方说人才,受教育年限越长,可工作年限越短,现在的劳动强度又减轻了,人均预期寿命又提高了。确实存在一些现行退休年龄还不够合理的地方。
"国家还没有对退休年龄作出调整之前我们想积极一点,给有需要的人提供空间,不做强制。因为整个调整退休年龄是强制性措施,但是又不要影响到这些人的利益。所以我们在医疗保险方面,到达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尽管柔性延迟了申领养老金,但是我们就让他享受了跟退休人员一样的医疗待遇。"
他解释,之所以可以延迟申领养老金,是因为现在申城养老金建立了"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机制,这些人才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多缴、长缴提高待遇水平,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正因为退休是国家统一规定的,所以上海积极地开门,不做任何强制。
鲍淡如透露,该项政策出台到现在已有200多人办理了这个手续。根据数据分析,私营企业占了50%,"老板很有自主权,认为这个人我要,多干一点照样付你工资,给你缴费。报上来的私营企业延迟人的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
从这个情况来讲,相关部门仍然坚持用柔性的方法满足多元化需求,"政府不要像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一刀切",让多种需求释放,服务跟上去,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本站部分内容属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